只有硅谷才会是梦想的摇篮吗?(下)

一年多前曾经写过 〈 台北永远不会成为是硅谷,除非…〉 这篇文章,当时有不少人转贴分享,我还以此得意,可是不久后回顾,只有感到惭愧不安。我一辈子没到过硅谷,对于硅谷的了解都是从别人转述中想像出来的,我凭什幺武断的说台北永远不会成为硅谷?几个月前 104+ 梦想摇篮举办了一个比赛,赢的 104 人力银行赞助你前往硅谷参访 13 天。敝团队以些微差距拿下优胜,带着 elbum 这个产品飞往旧金山。
回来后不少人问我心得,总结来说有三个,分别是那里人与人相处的模式、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结束后自我的期许。
Network, Network and Network.参访 500Startups 认识一个同样做 Sport 相关的的 Chris。在我 pitch 结束后他来找我聊天,彼此给一些 Business 上的建议。聊天的时候我看到他 Mac 页面停留在 Angel List 上,就很好奇问他如何善用 Angel List,没想到他回了一长篇的 email 讲了很多 Tips,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结尾的一句话贯穿全文:
创业到现在我常常埋头在做产品,忘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 Business,最大的差别就是后者必须要有很多面向的 Networks 。像是跟投资人的 network,找到 distribution channel 的 network,寻找合作伙伴的 network,找人才的 network。这并不是说产品不重要,而是产品是最基本的部分。不管你的 business 在哪个领域,你都必须明白他的游戏怎幺玩。「凡游戏必有规则,但规则未必明说,明说的又未必当真」,所以要马你凭一己之力颠覆原本的规则,不然就是参与其中。怎幺做? Network.
在硅谷很多场合和别人 social 时,最后他们都会问说有 Linkedin 吗?加一下。儘管是在工作新认识的朋友,在台湾大多还是用 Facebook 作为建立人际网络的平台,在这边完全不同。有一晚在念史丹佛的台大同学来饭店叙旧,虽然早就是 Facebook 好友了,但他和一起来的朋友仍然问我加一下 Linkedin。后来,参访 Linkedin,同样来自台湾的资深设计师 Albert 用很简单的概念说明 Linkedin 整个模式建立在两件事:1. 履历线上化 2. 把现实生活的 network、connection 搬到网路平台。为什幺会 work? 因为美国就是个非常注重社交的的社会。他们敢要、敢问、敢积极建立关係,再透过“关係”去 leverage 达成双赢的局面。
Work hard or smart?为了打发 13 小时的飞行时间, 在飞机上用 Kindle Paperwhite 阅读 37signals 出的 Rework一书。我时常很好奇,究竟是什幺样的原因或是经济体系可以让西方社会有这幺高的人均产值?是我们工作不努力吗,还是我们真的就是不够聪明?不对呀,在美国所谓的 IC 产业的就是 Indian & China industry. 但在 Rework 里面讲的好像一周只要工作 35 小时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产值。这次终于有机会到现场一探究竟了解真相 。
几家新创公司,如 Inside Social、Loopd、Skilljar 在拜访的时候可以感觉出他们是非常认真在工作,位置上都有坐着人正目不转睛的 coding 或回 email。毕竟新创公司还没找到可以稳定获利的模式,得不停的尝试。而有稳定获利且团队人数较多的公司情况则不同,像去 One Kings Lane 时大约是下午五点多,五十几人的办公室大约只剩下不到十个人。Google、Twitter、Linkedin 等大公司由于接触不多,不敢妄下评论。
不过有一点很有趣,SVT Angels 的会长 Jessie 陈劲初在向我们勉励的时候说了,「硅谷的 Business Model 只有一个,那就是 work like a crazy.」; 我史丹佛的朋友也说他们学校每个人都聪明又 work hard.
你如果问我当然是选择 work smart,就像 Treehouse 一周只上四天班却创造 120% 的营收 。建立一个体系,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用 60% 的力气就能创造 100% 的价值,就像今天 NBA 总冠军马刺队那样 。所以,建立这个体系的人要 work hard 又 work smart,才能让体系的其他人 work smart.
English is important.不管有没有要到美国闯蕩,英文的重要性绝对超乎你的想像。你有没有信心在 30 秒钟 pitch 你的 idea?不只是讲出来而已喔,要让人听得懂然后有兴趣。你有没有把握别人用英文问你问题时,你听得懂而且回答得出来?更别说如果你是在做一个 Business,得要不停的说服人,不停地沟通,不停的建立 network。这需要的英文能力就不是能够点点餐问问路的等级了,尤其不是 native 的 speaker 更需要下苦功练习。
在 Plug and Play pitch 时受到一个不小的打击,收到的很多 feedbacks 中有一项是这幺讲:accent -- hard to understand.明明我根本听不懂前面那个印度腔的英文,结果他们却觉得没问题。后来问人才知道因为硅谷印度人太多了,那里的人听不懂也得听懂印度腔英文⋯⋯所以回来后下定决心开始练习英文,尤其是说和写这两项最弱的部分,我目前是用 Voicetube ,如果有其他建议的学习方式,请分享给我吧。
如果有机会去硅谷发展你去不去?去,就像伊斯兰教徒一辈子一定要去麦加朝圣那样。